2025年7月10日,复旦大学的彭勃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的曹立教授、复旦大学的饶艳霞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IF=569)上在线发表了题为《Microgliareplacementhaltstheprogressionofmicrogliopathyinmiceandhumans》的论文。该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小胶质细胞替换疗法,通过替换中枢神经系统中致病基因突变的小胶质细胞,显著阻止了CSF1R相关脑白质病(ALSP)的病程进展,研究对象包括动物模型和人类患者。
该研究首次在人类ALSP患者中系统性验证了小胶质细胞替换策略的临床可行性与长期疗效。在24个月的随访期间,患者的疾病进展被有效停止,运动功能得以保持,认知能力也保持稳定。此外,研究团队基于全球ALSP患者的突变谱,首次建立了两种携带CSF1R热点突变的小鼠ALSP疾病模型(I792T和E631K),全面复现了ALSP的病理学和行为学特征,为ALSP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动物模型。
成人起病轴突膨胀伴色素胶质细胞脑白质病(ALSP)是一种由CSF1R基因突变引发小胶质细胞功能障碍的遗传性白质脑病,通常在成年后发病,病情进展迅速,表现为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脑白质广泛脱髓鞘、轴突肿胀及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ALSP的发病机制以小胶质细胞功能异常为核心,但现有的动物模型未能有效再现ALSP的关键病理特征,限制了对这一疾病的深入研究和潜在治疗策略的开发。
针对这一问题,彭勃教授团队在2020年提出并实现了“以小胶质细胞替换为核心的中枢治疗策略”。他们开发了基于骨髓供体(MrBMT)、外周血供体(MrPB)和局部定点移植(MrMT)等三种替换路径,打破了传统骨髓细胞移植无法替换脑内小胶质细胞的瓶颈,建立了小胶质细胞干预的新体系。
通过这一策略,研究团队提出了MISTER(一种小胶质细胞替代干预策略),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新型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在新建立的I792T和E631K小鼠模型中,研究人员实施了MrBMT干预,初步清除小胶质细胞并抑制骨髓功能,然后将健康小鼠的骨髓细胞移植至ALSP小鼠体内。结果表明,健康小胶质细胞的替代有效改善了脑内病理,推动了神经功能的恢复,表现出良好的治疗前景。
此外,研究还确认了趋化因子受体CCR2在小胶质细胞有效替代中必不可少。虽然常规的骨髓移植在健康大脑中难以实现有效的小胶质细胞替代,但CSF1R缺陷为小胶质细胞的替代提供了机遇,使得该策略在ALSP模型中得以顺利实施,并产生显著益处。
通过对8名ALSP患者的治疗,研究人员使用无创PET成像技术证明了大脑中葡萄糖代谢的增加,同时MRI和临床评估显示,患者在随访期间的病情稳定,运动和认知功能未见显著退化。这一成果不仅为ALSP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还可能对其他伴随小胶质细胞功能障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该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替换策略能够有效纠正ALSP小鼠及患者的致病性CSF1R突变,并为ALSP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作为生物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研究结果将对神经科学及临床医学领域产生深远影响,证明尊龙凯时在推动医学创新和治疗进步中的重要角色。